新甘肃·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张卓宁
近年来,康县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,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,围绕推进特色山地产业提质增效,紧盯粮食作物及优势产业,坚持“小农机、大作为”,加大财政投入力度,普及推广先进农业机械技术,着力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服务组织,完善社会化服务,取得了显著成效,农机装备结构日趋优化,有效保障了“三农”工作的高质量发展。
(相关资料图)
引进新设备助力农业发展
为破解山大沟深、交通不便、特色产业运输成本高的实际难题,康县积极探索山地特色产业运输新办法,学习考察外地的成功经验,推广山地轨道运输机等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,优化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结构,破解了山林区域在产业发展中交通运输高成本难题,以农机化助推产业蓄力发展。
走进康县满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,记者看到,山地单轨运输机像小火车一样在一条蜿蜒曲折的轨道上行走,仅用时8分钟就将12袋有机肥从山脚运送到山地。据运输机操作演示人员苏满康介绍,单条轨道长4000米,行驶速度为1.65千米每小时,投入运行后,将节约人力成本150万元,运输农资及农产品量由年5吨增加到年运输量100吨以上。
同时,合作社还引进了收购废弃菌袋加工机,将废旧菌袋加工成生物质颗粒,进行二次利用。
从适合大田耕种的传统拖拉机、收割机等设备,到现在能飞、会跑的农机,康县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、数量持续增加,种类越来越丰富,满足不同地形、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需求。
服务组织化生产“换挡提速”
康县小农户数量多,土地经营细碎化,经济基础差,导致机械化作业水平相对较低。通过创建村级农机服务队为广大小农户解决“耕种难”,是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。
2022年,康县充分利用“三个共同”促振兴机制,创建了42个村级农机服务队,用于村级专合组织农机装备提升的资金达到1074.8万元,极大地提高了康县农机动力水平,实现了部分专用农机装备从无到有,探索和创新了农机合作社创建模式。
“以前,光是整田和种植环节,就要花上半个多月的时间。自从有了农机服务队,我们只需提供谷种和土地就行,整田和种植两三天就可以搞定。”迷坝乡张台村村民张万说,如今利用机械化作业,平均每亩玉米大豆最少可节省5个劳动力,与常规种植比较亩均增产10%左右。
为了有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,康县积极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、跨区作业、土地托管服务、综合农事服务,大力培育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组织,着力构建上下贯通、纵横相连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。
如今,康县农机服务组织快速发展,服务能力明显增强,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,农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。
机补落实处农机“走”进万户
旋耕机、播种机,小型收获机、微耕机、高粱脱粒机、手推车、起垄机……在康县迷坝乡张台村丰仓合作社,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农机。
合作社负责人张仓指着一台收割机向记者介绍,购买时大约13.5万元,政策补贴3.5万元,给我们节约近30%的资金。
同时,为方便群众办理农机购置补贴业务,康县农机服务中心积极对接,将群众购机的申请、受理、录入、打印告知书和公示等业务办理环节延伸至乡镇办理。通过服务下移,对群众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“一卡通”发放管理,确保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能够及时、足额拨付到购机农户和合作组织补贴卡上。
“去年以来,我们共协调资金1100多万元用于购买农机,今年又首次投入94.1万采购农机。在6月6日举行的农机具发放仪式上,为21个乡镇73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,发放机械轮式50型拖拉机加挂旋耕机、单犁铧成台套,小型收获机、微耕机等机械125台(套)。”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贾世仲说。
农机显身手,农业迈大步。康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应用,从传统的“镐锄镰犁”到如今的“金戈铁马”,农机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,农民的“金扁担”不仅挑得越来越好、越挑越稳,也挑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希望。